 |
解决方案 |
 |
案例展示 |
|
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能电网
>
智能配网系统 |
智能配网系统以IEC61970/61968相关国际标准、电力行业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对自动化、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技术开发,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高度集成化、多样化、智能化,具备系统自愈、高效运行等功能,能够迅速查找故障区段及异常情况,快速隔离故障区段,减少停电面积,缩短对客户的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合理控制无功负荷和电压水平,改善供电质量,减少线损,提高经济运行水平。 |
1)
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
配电网SCADA系统应包括数据采集、四遥(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状态监视、报警、事件顺序记录、统计计算、制表打印等功能,还应支持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接口等。
2)
配电网电压管理系统
根据配电网的电压、功率因数、电流等参数,自动控制无功补偿电容器的投切、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分接头的档位等功能。
3)
配电网故障诊断和断电管理系统
根据投诉电话、通信信息,实现故障定位、诊断,并实现故障隔离、负荷转移、现场故障检修、事故报告存档等。
4)操作票专家系统(ES) |
1)
变电所自动化:实施数据采集、监视和控制,与控制中心和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通信。
2)
配电所自动化:该功能由安装在配电所的RTU对配电所实现数据采集、监视控制,与控制中心和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通信。 |
1)
馈线控制及数据检测系统
正常状态下,可实现对各运行电量参数(包括馈线上设备的各种电量)的远方测量、监视和设备状态的远方控制。
2)
馈线自动隔离和恢复系统
当馈线发生相间短路故障或单相接地故障时,自动判断馈线故障段,自动隔离故障段,并恢复非故障段的供电。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a、采用线路自动重合器和/或分段器;
b、采用远方通信信道,具有数据采集和远方控制功能的馈线自动化。该系统除了包括一次设备,还应包括远方终端(FTU)、通信信道、电流电压传感器等。 |
自动制图(AM)/设备管理(FM)/地理信息系统(GIS) |
该功能统称图资系统。图资系统应用的目的是形成以地理背景为依托的分布概念,以及电网资料分层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可有如下功能:
1) 向管理系统提供变电所、线路、变压器、断路器、用户等的地理位置。利用配电设备管理和用电营业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及数据与小区负荷预报的数据相结合,共同构成配电网设备运行、检修、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基础;
2) 向用电管理营业系统提供多种信息,对各用户进行申请报装接电、电价/电费管理、负荷管理等业务的营运工作。查询有关用户地理位置,自动生成各种供电方案;
3) 为配电系统自动化提供静态背景画面,接受配电系统的实时信息,提供动态配电线路图层,提供实时可操作画面,显示故障信息;
4) 设立故障投诉电话,用此信息弥补DA信息采集的不足;
图资系统为配电系统提供各种在线图形与数据信息,成为配电系统数据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可有在线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与SCADA系统改提供的实时信息有机结合,改进调度工作质量,提供优质的日常维护服务,正确判断故障位置,及时派员工维修。离线方面应用包括设备管理系统、用电管理系统及规划管理系统等。 |
1)网络分析,提出最佳停电方案
2)运行管理
3)设备检修管理
4)配电工程设计,接受完成用户申请报装接电的设计任务
5)施工管理,根据设计和工作任务单,制订施工计划并实施施工管理
6)配电规划设计系统(NPL)
完成合理分割变电所配电负荷,馈电线负荷调整,增设变电所、配电所,实施馈电线、配电网络改造和发展规划等各种设计任务,以及线损计算等。 |
1) 客户信息系统
储存用户的户名、地址、电话、受电线路、设备装接容量、用电性质类别等的信息,与其他系
统共享,并能自动识别用户来电地址。
2) 负荷管理系统
负荷曲线调整;分类电价管理、负荷监控、需方发电管理等。
3) 计量、计费系统
实现自动抄表、自动生成账单、与银行系统联网等。
4) 用电营业管理系统
包括客户用电申请、业扩报装、咨询服务、电能计量、收费管理、用电检查、故障报修等功能
。
5) 用户故障报修系统(TCM) |
1) 网络接线分析,用于确定配电网设备连接和带电状态;
2) 配电网潮流分析,包括三相潮流分析;
3) 短路电流计算,在配电网短路故障(单相、两相、三相及接地等类型的故障)的情况下,计算出支路的电流和母线上的电压;
4) 负荷模型的建立与校核,使网络负荷点的有功及无功负荷与在变电站馈线端口记录的实测负荷相匹配;
5) 配电网状态估计,状态估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主配网的电量估计量,二是沿馈线的电量估计量;
6) 配电网负荷预测,包括地区负荷及母线负荷;
7) 安全分析;
8) 网络结构优化和重构;
9) 配电网电压调整及无功优化。 |
配电网自动化涉及面广、范围大、内容多且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配电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故其功能也必须不断地增加、调整,所以整个系统的设计要从全局,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不能让花了大量心血建设的系统随着系统的增容,地理的变化,功能的增加等因素就无法使用。 |
|
|
|